正文(请点击此处)

•卷首语・

担负起新时代文艺社科工作的使命担当


《开封社科》编辑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 鲜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这个新时代,我们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应该要善于记录党和人民的伟大成就、奋力书写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热情讴歌党和人民的伟大梦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每个时代的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共同孕育与塑造了每个时代的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文艺社科工作就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提炼时代精神,捕捉时代灵感,率先成为时代风气、时代精的先觉者、先进者、先倡者,不断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社科研究,应该紧紧依靠人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明,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文艺社科工作不是抽象地自我书写,一切好的文艺社科作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人民品鉴、社会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流行于中国文艺社科界的多是西方现代性、表现主义、写实 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语理论。毋庸置疑,这些话语理论对于中国实践的方方面面的确起到了重要的解读功能。但是,这些理论体系、解释框架更多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传统、习惯和现代化、后现代化经验基础之上的,完全拿来照搬根本不能更好地解读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70年沧桑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实现了从站起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为学之道,必本于思”。对于这一段历史,借助、依赖任何西方的理论话语体系都无法给以完满科学的解答,我们必须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上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这样,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提供理论阐释、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